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如何計算PLM系統實施成功指數


過去許多實施過PLM系統的客戶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或是疑問,『究竟我們的系統是否成功?專案實施是否成功?』,縱然使用了各種方式或工具搜集各項效益指標,也陸續取得統計資料,同時也積極尋求外部顧問的專業見解,但最終卻經常是沒有辦法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有許多分析結果是見仁見智及期望值的不同,有些則是因為量化不足夠導致效益無法確實評估,有些效益雖然顯著卻因為項目的實施期間拖了太長,影響到企業主管的個人判斷,當然也有些系統的上線使用時間仍不夠長,所以還沒有辦法獲得一個肯定的評估結果。這些都是現狀,但究竟企業花了這些經費、人力、時間、以及投入的機會成本,系統是否成功?這個疑問一直都存在,也一直被反復的詢問。

有鑑於此,筆者發展了一個計算公式,嘗試以數學公式及科學化的角度推展出所謂成功指數(SI, Successful Index),希望能透過這個計算公式的演算,幫企業在實施PLM系統之前或之後推算出一個參考指數,希望可以幫正在評估或即將導入的企業建立一個可以預期的參考指標,也可以作為導入後的觀察依據。縱然這個指數並非絕對可靠,但仍可以作為參考之用,尤其是對於不慎瞭解PLM系統的企業客戶而言,應當可以有策略參考意義。

以下就是筆者建立的計算方程式:
相關參數定義為:
SI:系統實施成功指標, Successful Index
D:決策階層管理者的管理效率指標, Decision Index
O:運作階層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指標, Operation Index
IT:資訊推動範圍及內容之達成指標, IT Scope Index
P:實施過程耗費時間(以月為計算單位), 也就是專案執行期間, Implementation Period
M:系統上線後期間(以月為計算單位), 筆者設定60個月作為系統之生命週期, Go-live Period
注:指的是實施前後的差異)

為了能讓讀者充分理解成功指標的意義,以下使用幾個案例說明成功指標的演算方式及進一步分析指標之意義所在,至於各項指標的統計資料及數值預測(也就是KPI計算)則是另外一門學問,本文暫不深究,如有興趣可進一步跟我們團隊聯繫。

案例一:KPI不足之情況下
倘若一家企業或單位經過PLM系統實施之後的決策效率由70%提升為85%(增加15%),使用者的工作效率由50%提升為60%(增加10%),資訊系統佈局完成度由30%提高為50%(增加20%),整個PLM系統實施花費了6個月時間,在此情況下若於系統上線12個月後進行效益評估,使用上述公式推算後PLM系統的實施成功指數計算結果為(-50263)

分析:本案例要告訴讀者的訊息是,當(ΔD x ΔO x ΔIT x 100) <1,不應該貿然進行導入或實施,因為不論實施過程的策略如何運用或是系統使用期限多久?最終系統成功指數將為負值,也就是可認定為失敗的實施案例,因為預期的效益目標並不構成足以投入資源的條件。

案例二:時間性的效益呈現
倘若企業經過PLM系統實施之後的決策效率由60%提升為95%(增加35%),使用者工作效率由30%提升為70%(增加40%),資訊系統佈局完成度由40%提高為70%(增加30%),而PLM系統實施花了3個月期間,該情況下經過計算後,於系統上線12個月之實施成功指數為3.87,於上線後36個月後系統的實施成功指數為729,於系統上線48個月後的實施成功指數為1403,於系統上線60個月之後的實施成功指數為2077

分析:本案例之分析結果告訴讀者的是,即使成功指數是正數(也就是可認定為是成功的實施結果),但真正效益展現仍需要一段時間,至少第一年是很難能看到效益,但第二年之後的效益卻可以等比級數快速增加,換言之,PLM系統的實施成果並非是可立竿見影的,也就是筆者常比喻為中藥的療效一般。

案例三:快速實施之高度價值
企業經過PLM系統實施之後的決策效率由60%提升為90%(增加30%),使用者工作效率由40%提升為70%(增加30%),資訊系統佈局完成度由40%提高為70%(增加30%),但PLM系統實施只花了1.5個月期間便完成上線,該情況下經過計算後,於系統上線12個月之系統實施成功指數為19.7,於上線後36個月後系統的實施成功指數為1253,於系統上線48個月後的實施成功指數為2106,於系統上線60個月之後的實施成功指數為2876

分析:本案例跟前一個案例之結果比較,可以分析出一個結論,系統實施的成功指數將會因為實施週期縮短而大幅提高(前提仍要有完善規劃),也就是高效率的實施方式,同時成功指數也將隨著使用壽命延長而有顯著的提高。

如上所舉的幾個案例,一個成功的項目或實施主要應該考慮的因素有五個,有系統範圍達成比例、實施期間的長短、管理效率KPI 標、使用者工作效率KPI指標、以及評估效益的時間點選擇等。以實施結果來說,如果實施規劃準備工作不足而導致實施時間太長或拖太久,最終也可能會是失敗 的結果或是不能算是成功。反過來說,如果規劃相當完整也很有紀律的執行推動工作,但卻因為恒心不足而無法全面達成預期的實施結果,也可能會是一個美中不足 的失敗案例,當然還有許多主客觀條件都會是影響的因素。目前市面上也有高度專業的團隊或是好的系統工具可以協助進行精准的評估,在還沒真正進入專業評估之 前,也許可以使用這一個簡單的公式推算一下,便知一二。你的專案是成功的嗎? 算一下就知道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